在我讀的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說人可以分成四種;一種是生下來就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學習才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種是要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才能懂得卻偷懶不肯學習的人。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幾乎沒有,第二種人也很少,大多數(shù)是另外二種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種人,不學習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自以為是第一種人而不去努力學習,變成了第四種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鬃訄詻Q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于庭”,孔子聞之大發(fā)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彼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鬃右蟆盀閲远Y”,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tǒng)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睂ζ胀癖娛┮远Y,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 非常敬佩 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tǒng)治者關愛弱者,愛護 百姓,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游覽、講學?!叭省笔撬乃枷氡憩F(xiàn),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里,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么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里面的這種人生修養(yǎng) ,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茍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tài)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fā)表什么評論。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作為平時作業(yè),于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一書可謂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為《論語》已經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人耳熟能詳?shù)?,因為已經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么翻譯的,孔子說:“學習 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 嗎?有朋友 從遠方來,不也快樂 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人生永遠的燈塔??鬃悠淙烁请y得的圣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日,我們讀著讀著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笨梢娺@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00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來依然是那么的先進,那么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齊,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辈还茏鋈魏问虑槎嫉孟襁@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此刻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chuàng)下無數(shù)輝煌的學家,此刻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tài)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fā)表什么評論。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書筆記 作為平時作業(yè),于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墩撜Z》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yōu)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yōu)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彼?,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chuàng)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