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庸讀書心得范文

| 陳惠21147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1

《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經典,從方___的角度看,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大學》。程頤說:“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躲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弊铀脊?83~前402年,孔子之孫,他是戰(zhàn)國初人,相傳《中庸》為子思所作。但就其內容考察,此書不可能成于《易傳》之前,至少是同時代的作品。而且“孔門心法”的說法也不確切,由于孔子當時還沒有這樣深刻系統(tǒng)的思想。為了彌縫其中的矛盾,朱熹作《中庸章句序》時將其加以虛化,不提孔子,并將這種“心法”的由來上推至堯舜。朱熹說:“《中庸》作甚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圣人,繼天立極,而道統(tǒng)之傳有自來矣。其見于經,則‘允執(zhí)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幾也?!?/p>

《中庸》通篇的主旨是論中和,以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tài)。人的可告,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故《中庸》開篇便道:“天命之謂性,任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边@必修之道是什么呢?《中庸》的作者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本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敝袨楸?,和為道,合而言之“中和”就是道,而且是達道。

《中庸》既是以致“中和”為目的,但如何才能致中和呢?《中庸》提到的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至誠無妄的心態(tài)。《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薄吨杏埂返淖髡咭詾椋腩}目,看題目,處理題目,要想能“中”,首先要誠。不僅要誠,而且要“至車?。只有至誠,才能立天下之大本,經綸天下的大事業(yè)。什么原因呢?《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就是與天地并列為三,說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無比高尚。這種無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達到的,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至誠”,由于只有至誠,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無私之性,能盡自己之性就能盡他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當然這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實,作者據此立論而已。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2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

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

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恚c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3

《中庸》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識事物,處理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到了宋代將其與《論語》《大學》《孟子》合著“四書”。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離用,離用則無中。中庸是一種道德標準,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強調做人做事的平衡、適度和優(yōu)化,掌握一個“度”字,無過也無不及,恰到好處,收放自如。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極端。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應該不行。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因為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萬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載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間的那條”中道”。“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敝械谰褪侨说溃说谰褪嵌Y義。這里的禮義是讓多數人能夠生活安寧的社會規(guī)范,是規(guī)范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如果說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該違反,都應該照著去做,而且要一直堅持做下去,這就是“?!保^“?!?,即常有常存。故“庸者,常也”。

所謂“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不行仁,這叫不仁;做了一半,這叫中道而廢。中庸的理論依據在于人性,在于對社會運作規(guī)律的探究。而中庸之道,指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處世態(tài)度。一個人做事如果不懂得中庸,就會處處受阻,一個人做人如果不懂得低調,就會處處碰壁。但是, 中庸不是隨大流,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不是圓滑老練,而是一種均衡之術,是一種保守不偏激的態(tài)度,是一種以和為貴的生存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一、"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的天然性。

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程序性。

三、“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的實用性。

四、"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的差異性。

五、“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的能動性。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4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薄吨杏埂吩恰缎〈鞫Y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边@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fā)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困難,才能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中庸讀書心得體會5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爸小币鉃椴黄灰?,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p>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2021中庸讀書心得范文相關文章:

2021《道德經》讀后感800字范文

5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