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 (Study Tour),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tǒng)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F(xiàn)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是20世紀隨著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發(fā)展進程而產(chǎn)生,并逐漸成熟的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假期游學心得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時光悄然飛逝,轉眼間,我們已踏上歸途,回到家中。記憶間,似乎還是剛剛開始的模樣。有著淡色天空的北京,文化氣息濃厚的北京,意義非凡的北京,多么可愛。
冒著毒辣辣的太陽,我們領略到清華大學的美麗,勵志要努力學習。圓明園、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之行,“勿忘國恥,振興中華”便牢牢記在了我們心間。游覽天安門廣場、清晨的升旗儀式,北京城的莊嚴繁榮就體現(xiàn)在我們面前。還有故宮、首都博物館、長城、天壇充分展現(xiàn)了古代北京的繁榮雄偉。那窄窄的胡同、有趣的相聲、小小的黃包車,夾雜著老北京韻味。還有798藝術區(qū)、科技館……偌大的北京城,數(shù)不清的景點,或莊嚴沉重,或雄偉壯觀,或奇妙有趣。每一處景點,都有自己的風光,都讓我們大開眼界。
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多數(shù)只是坐在教室里,學會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而學校卻給了我們游學的機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學習,懂得的是生活的道理。北京游學,激勵我努力學習,去熱愛,報效我們親愛的祖國。不說參觀北京讓我們懂得的道理,單單是我們脫離家長細膩的保護,長途跋涉去北京待七天之久,對于我們也是一種歷練,一種助于我們以后獨立生活的歷練。
離開北京,回到路橋,有幾分戀戀不舍,也有幾分感慨。面對陌生的社會,我們處處小心,時刻成長。要感謝學校,給予我們這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感謝北京,讓我們體驗濃厚的北京韻味,感謝生活,讓我們成長。這一次的游學之旅已經(jīng)圓滿結束,我越發(fā)期待明年暑期的游學了。
來到游學營,我換上了游學服,我們就開始唱少年君子歌,緊接著我們就出發(fā)了,爬山途中我和朋友每人都撿到了一顆柿子,它看起來紅彤彤的,應該很甜吧,先保存起來,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吧。
接著,我們來到一片黃色草地上,開始練太極拳,我們練完了之后,老師要抽幾個人上去表演,我想可不要抽到我,因為我還沒有學會呢,最后老師沒有抽到我,而是抽到了我旁邊的一個小朋友,和幾其他幾個人,我松了一口氣,幸好沒有抽到了,我耐心的看完了上面幾個人的展示,我覺得他們很認真,以后我也要向他們學習。
接著我們來到了一片櫻桃園,老師找了一位農(nóng)民伯伯給來給我們講了關于櫻桃的故事,我知道了櫻桃是每年夏天我們第一個吃到的水果,還知道了雞糞是最好的肥料。
接著我們來到了兩排楓樹的中間,開始讀論語,讀論語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楓葉并不是完全是紅的,有的是黃的,還有的是綠色和紅色的,原來我一直以為楓葉都是紅色的,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楓葉是從綠色慢慢變成黃色,再變成紅色的,我感覺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的知識,原來只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就是老師呀。
最后,我們回到了書院,開始讀書。我還下了一盤圍棋結果輸了,可是我并沒有覺得傷心。
這次游學讓我又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說:櫻桃是每年夏天我們第一個吃到的水果;楓葉是由綠色變成黃色,再慢慢變成紅色的;我感覺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非常的高興。
今年的暑假,是我長這么大過得最特別的暑假 ,因為我參加了卓越名校行美國游學營。以前覺得美國是一個那樣遙不可及的國度,沒想到今年暑假我能跟隨卓越的老師一起零距離地感受美國。美國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國度,短短十幾天的經(jīng)歷,讓收獲了很多在中國感受不到的東西。
這里所有的東西都和中國不一樣,課堂上不用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著,我們可以隨意地圍桌子討論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最讓我激動的是,經(jīng)過兩個多星期,我能很好地和來自其他國家和同學用英語順暢的交流,不再是像是剛來到這里結結巴巴的了。剛來的時候,突然面對一大班外國的同學,腦袋一片空白,什么單詞啊,句子啊,全都沒有,后來在老師的鼓勵下,才敢一個單詞一個單詞慢慢地和外國人說話,但沒多久,在克服心理障礙后,天天都有進步,在最后的兩天我都能很流利的說出來了。同時也和同學們建立了友誼,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外貌協(xié)會”, NOAH、DARWIN還有大家,我這輩子也會記得你們的,記得我們“外貌協(xié)會”的每一個成員。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以前都注重積累英語單詞,當然也非常感謝爸爸媽媽把我送到這里,給我一個不得不講英語的氛圍,讓我發(fā)現(xiàn)只要大膽去講,其實是能夠很流利地用英語和外國的小朋友交流的。
在美國,我們是住在美國當?shù)氐募彝ダ?,一日三餐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差別,早餐不是熱騰騰的粥、粉、面、熱豆?jié){之類,一般都是冰冰涼涼的冷牛奶、冷果汁和各類放在冰箱里的保鮮水果,加上幾塊烤面包,再煮土豆。特別是在最后一天的晚餐,熱情的host mather 精心為我們準備燒烤大餐,但唯一能放的調味品只有鹽,沒有燒烤汁、蜜糖,都是原汁原味的。總之,中西文化差異,飲食讓我們不習慣,卻別有一番風味。
在這里,上的是國際班,我認識了一個法國的小朋友,她的名字叫BEATRLCE,因為我很喜歡法國,所以硬著頭皮跟她說:“Can you teach me some French?” BEATRLCE很爽快地教我說“笨豬”,起初我還以為她是用中文罵我呢,后來她用英語解釋說是“你好”的意思。我也很大方地對她說:“Can I teach you Chinese ,Ok?”然后就教了她一些簡單的中國話,自此英語竟變成了我和她的“第三者”,在離別前一天,我們互留了電話和E-mail,并約好回國后再聯(lián)系。真開心,我結識了一位來自法國新朋友!
課外我們也去了白宮、國會大廈、自由女神像這些著名的景點。還去了哈佛大學,在古樸與現(xiàn)代和-諧交織的校園中、安靜的圖書館內,我們都可以看到了專心學習又充滿活力的學生,感覺似乎是遇見了自己理想的大學,不由自主地心中燃起了一股好好學習英語的熱情。
難過的是17天的游學很快就結束了,同學們、homestay的爸爸媽媽都讓我很不舍,我會想他們的?,F(xiàn)在回來中國了,想想后發(fā)現(xiàn),我們平時課堂上學的是書面英語,是不夠地道的,所以以后我會更注重地道英語的學習。也發(fā)現(xiàn)其實美國也不是再遙遠了,覺得如果以后爸爸媽媽要送我到美國留學,我也不會那么害怕了。
在這龍舟爭渡、粽香四溢的端午,我們五十多人,一起踏上了井岡山研學之路。游玩、遠離被作業(yè)支配的恐懼,本應是值得慶祝的好事,可為什么偏偏是端午啊?如此美好的端午時光,不是應該和家人一起看龍舟、吃粽子嗎?雖然我很不想去,但還是去了。
7號上午六點半,我們坐上了一輛大巴,共同前往目的地——井岡山。一路上,車很穩(wěn),山水很美,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xiāng)。一醒來,離目的地就很近了。我們下了車,來到了我們的大本營——“沃土勝境”。李教官先讓我們站好隊,按名字把軍裝發(fā)給了我們,叫我們五分鐘換好后下來。等我們全下來后,李教官叫我們一二報數(shù),分成了兩大陣營——“二十八團”和“三十一團”。我當然是最強的“二十八團”的一員了。他還讓我們自己取隊名、畫隊旗和定口號。我們團的口號我現(xiàn)在忘得一干二凈了,但是他們的口號我記得有兩句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竟然用了清華大學的校訓!匆匆準備了一下后,李教官帶我們做了個游戲:所有人圍成一圈,他在中間說一些指令,前面都要加“教官說”才有效,否則作廢。有十二位同學游戲失敗(我不在內),必須表演節(jié)目。他們都表演不出什么,于是教官讓他們每個人說一個“一”字開頭的成語,不能重復。后來再他們說的成語前面加一個“我在廁所”,于是便有了“我在廁所一飛沖天”“我在廁所一發(fā)不可收拾”“我在廁所一鳴驚人”這樣令人捧腹的句子。之后,所有人乘車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和革命烈士陵園。
到了山上,我們沒有先去博物館,而是先去填飽肚子,畢竟飯點已到。誰知到了餐廳還不能開飯,還要先吼幾遍餐前訓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飲食約而精,長者先,幼者后。廚中有剩飯,路上有饑人,須端伸正義?!蹦畹貌缓眠€要重念。
吃完飯后,我們休息了一下,然后步行去了博物館。我覺得我們是“身著奇裝異服招搖過市”,好尷尬。博物館內,有專門的講解員為我們講解,不過我什么都沒聽清楚。然后我們去了烈士陵園,在山上不能打傘,我們都淋成了落湯雞。不過此時,我們就顯得高大上了,因為我們的古裝很統(tǒng)一,而且是軍裝,體現(xiàn)了對烈士的尊敬和懷念。烈士陵園臺階共有109級,第一組60級,象征著建園時間是井岡山革命烈士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的第60年,第二組49級,象征著1949年新中國成立?;貋淼臅r候我們遭到了宇宙第一特大暴風雨的襲擊,路面積水30厘米。好在只持續(xù)了三十分鐘,雨小了,我們就趕緊乘車回到了根據(jù)地。
晚上大家一起包粽子,幾桶粽葉很快就被我們五十多人消滅了。然后是端午晚會,晚會上讓我印象最深的節(jié)目是那個女講解員的獨舞。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響起,我們正陶醉其中。突然,從舞臺左邊竄出一只“妖怪”,瞬間把整個畫風改變了。教官還叫我們跳了《社會搖》:“有一群社會青年,每當月圓之夜,他們會舉行古老而神秘的儀式——社會搖……”還有什么《奧特曼打怪獸》,然后我看到一群瘋子在手舞足蹈。還有什么《皇后大道西》,教官稱之為“洗衣服之歌”,反正畫風怪怪的……
十點后,香噴噴的粽子出爐了,怎么可能這么快?才兩個小時啊!等我吃了粽子才確定,這是真的。平時我家包粽子,要四五個小時才能煮熟,可他們竟然這么快,應該是用了高壓鍋吧!
8號一大早,我們用過早點后,就一起前往山林中——重走紅軍路。去之前,教官說了一些注意事項和禁止去的人,比如患心臟病、哮喘、癲癇等的,還有習慣性脫臼的。好在我們五十多個人都沒有這些情況。一路上,山清水秀,風景秀麗,空氣清新,路邊還有植物科普知識的牌子。
來到山里,有一個小村子,人煙稀少,我們就在那里進行活動。飯前的活動很無聊,唯一有趣的就是抓魚了。五十幾個人,在一條長三十米,寬三米的小溪里抓魚。誰說一共有十二條的?明明只有三條嘛!有一條我差點抓到了,都怪那條魚太滑了。還有撿雞蛋,我一個人撿了八個,全場最佳。許多人連一個都沒撿到,只能空手而歸。飯前,教官在每個團選出幾個人做飯。我只想靜靜地休息,便沒有去。
飯后,我們小睡了一會兒,開始了下午的活動。我們每個團選出兩名“傷員”,另外還有一名“衛(wèi)生員”,然后教官教我們編擔架、抬傷員。兩個傷員,一個“頭部中彈”,一個“腿部中彈”。教官問我們哪個是可以背的,我們回答頭部中彈的可以背,教官大聲否定我們的答案:“錯!頭部中彈是絕對不可背的!但看在重量上的話,還是背輕的吧!”雖然我沒有背傷員,但是抬傷員也是很累的。結束后,我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走了一條更遠但更好走的路。
晚上,我們一起欣賞了一部非常搞笑的抗日電影。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有人來村里,用投影儀對著遠處的銀幕放電影。我早早地就占據(jù)了中心位置,等到電影開始的時候,我后面一片黑壓壓,全村男女老少幾乎都來了。這幾年,我看過的電影數(shù)不勝數(shù),對著井岡山的銀幕也不是特別陌生。不過,我還是懷念小時候,懷念那笑談的時光,懷念那母校的老樹。
9號,是最后一天了。不知怎的,大家的心情都沉重了起來,不是下午走嗎?不是還有一個上午的時間嗎?我們先體驗了溜索和劃竹排。竹排真的很難劃!這和我印象中的龍舟不一樣啊!龍舟所受水的阻力小,而竹排所受阻力很大。我們一起六個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達對岸(30米)。這讓我想起了“擺渡人”。
至于溜索,五秒鐘就到了,也不是很刺激。然后我們又體驗了打糍粑、做爆米花和磨豆腐。打糍粑我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qū)見過,不過是機器驅動來打的。這次我體驗了一下,錘子不是很重,但是打下去的時候,手上會感覺很震。做爆米花,我在動畫片上也見過,不過我研究了一下那套裝置,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額外功。燒好后,把“炮口”對準容器,一炮就好了。磨豆腐,就跟老牛拉磨一樣,比打糍粑還是更輕松。后來,我們又體驗了插秧和耕田。作為插秧高手,我插出的秧,算是最好的了。不過,我才插了幾十株,秧苗就沒了,真不過癮。所謂耕田,竟然不是用?;驒C器,而是七八個人純人力拉一個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的東西,還要有一個體重較輕的同學站在上面。旁邊都有一個老伯在用機器,我覺得我們簡直是在做無用功。體驗完了所有的項目,我們就按預期到達“戰(zhàn)場”——往對方身上扔水球??上В蛞沟拇笥隂_壞了水管,玩不了。
下午,馬上就要走了。同學們都看似云淡風輕,實際上心里很不舍。上了車,大家都心情沉重。不過奇怪的是,為什么教官也上了車?難道要和我們一起走?或者還有什么活動?不出我所料,車走了十幾分鐘就停了。教官帶我們去了“燕山書院”,說是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教官給了我們三十分鐘的時間參觀,這也是和教官相處的最后三十分鐘了。教官叫了幾個人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我的心情很復雜,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受。教官自己也說了一下感受,他說:“昨天晚上,我看有許多同學十點多還在寫作業(yè),非常地努力。我如果當年有你們那么努力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軍官了!”最后,我們在一個叫“法治廣場”的地方合影。由于天氣下雨,我們跟教官匆匆告別后就離開了。那座山,那條河,那場雨,那條路,成了我們對井岡山最后的回憶。
三天就這么結束了。我有點不舍。教官是我們三天的老師,我相信幾年后我還能想起他們。
教官在解釋餐前訓導的時候,教導我們,當我們富貴了的時候,不要忘記“路上有饑人”,要為其他需要的人獻出自己的愛心。
教官只是我們人生中的匆匆過客,但卻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接下來,我會帶著信心和決心,認真學習,將來成為社會的棟梁。
旅行,或許是人類歡迎的活動之一了。無論一個地方記載的多么詳細,我們總要親自行萬里路,一睹其真容。甚至說我們越是了解一個地方,就有著越強烈的向往。正因如此,才會誕生旅行家這個自由職業(yè)。他們或是將照片編成冊,或是剪輯成視頻,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與眾人分享。然而在照相機遠沒有發(fā)明之前,也毫不影響旅行家的出現(xiàn),從晉代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到明朝“千古奇人”徐霞客,抑或意大利的馬可波羅??這些名字,早已成為了旅游的代名詞。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寫游記。這是當時僅有的記錄方式,但古老并不代表落后。圖像固然能直觀的傳達我們看到了什么,但在表達感悟中就略遜一籌了。而文字則是作者與讀者的一次心靈交流,即使歷時三百七十六年,現(xiàn)在看《徐霞客游記》,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弘祖當年遍覽華夏16省大好河山的豪邁。當然,文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主觀因素往往代替了客觀景物,別說是不同的人,就連一個蘇軾,都能看出六種廬山。但在很多時候,這恰恰正是其魅力所在。今年1月底,我跟隨生環(huán)學院的團隊,展開了寶島臺灣的10日游學。足跡所到,南起高雄,北至臺北,中臨臺中、南投,可以說游歷了寶島大部分知名的景點;時間跨度上,既參觀了始建于民國的慈云寺、故宮博物院里唐宋的窯瓷書畫這些蘊藏著歷史積淀的載體,也見識到現(xiàn)代化臺灣地標——臺北101大樓以及輝煌熠熠的夜景。來到這里,我們總會想要留下些什么。筆者縱然不敢以旅行家自居,但僅僅成為每年三百萬游客之一,也似乎有點流于平庸了。從我開始創(chuàng)作道路的那一天起,邊走邊寫就成了我旅游的習慣,“詩行天下”不僅是一部央視的紀錄片,也是我的夢想。尤其是臺灣這個幾乎是無處不成詩地方,它賜予了我太多的靈感。于是乎,眾人眼里看見山水與人文,而我看見的,則是詩句的雛形,大有一種“無奈詩魔昏曉侵”的感覺。
此次游學,一共創(chuàng)作了8首格律詩,幾乎是每天一首。雖然篇幅不大,但我們走過的地方都有涉獵,而且并不流于機械的記錄,每首詩最后兩句賦上了當時的感想心境。將其排成組詩,起名為“詩行寶島墨韻臺灣”。其中較為工整的作品投稿到雜志《當代校園文藝》中,也算為臺灣做個宣傳。回杭以后,還饒有興致的為它寫了開頭語,這里也無妨獻丑,權當是引玉之磚吧:
山是詩,水是詩,臺灣無處不成詩。四面環(huán)海的寶島臺灣,有著別具一格的獨特風貌。其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人文底蘊,注定讓游人神往不已。游山玩水,就免不了要吟詩詠賦。如果你想了解這個神奇的地方,就請跟著筆者的腳步。你會發(fā)現(xiàn),臺灣與我們,不過是一首詩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