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思緒中堆滿了感受和見解,不妨動筆將其轉化為心得體會,這將使得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目標更加堅定。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自卑與超越閱讀心得,僅供參考。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于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蹲员芭c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yè)、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首先,作者阿德勒的成長并非是一帆風順的。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外一個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盡管如此,他卻是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決心要當醫(yī)師。長大后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yī)藥學位,兩年后,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并不十分協(xié)和,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后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阿德勒是弗氏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后,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贊譽,并繼承弗氏之后,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1907年,阿德勒發(fā)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雖然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fā)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fā)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shù)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偨y(tǒng),患有小兒麻痹癥,其奮斗事跡,更是家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宴嬰身材矮小卻成為齊國宰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這些人都曾經有過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們所獲得成就彌補了他們生理的'缺陷,這就是阿德勒的補償心理理論。
那么他們是怎樣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從他的理論中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自卑,是個人對自己的不恰當?shù)恼J識,是一種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難、挫折時往往會出現(xiàn)焦慮、泄氣、失望、頹喪的情感反應。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虜,不但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且會使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不到發(fā)揮,使人覺得自己難有作為,生活沒有意義。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問題。
2、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不夸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shù)淖非竽繕?。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yōu)點的發(fā)揚,將自卑的壓力變?yōu)榘l(fā)揮優(yōu)勢的動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學會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干下去,爭取成功;不斷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最近看到了《自卑與超越》的中間部分,是講關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觀現(xiàn)在遇到的幾個特殊兒童以及自卑兒童的`現(xiàn)狀,我發(fā)現(xiàn)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在身體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兒童中,我們往往會陷入教育難題,怎么去幫助這些兒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帶來的心理障礙,走向不一樣的狀態(tài)?
在與這樣有較為嚴重的自卑情緒的兒童接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感覺能力較低。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覺到別人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聽講困難,注意力不集中,遲鈍等。
2、合作能力較低。在群體中與同伴合作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組合作任務中不知道該如何完成,甚至會走神,很容易游離于小組與任務之外。
3、常常對他人的行為非常敏感。
我們往往很想把他們從對先天缺陷的陰霾里撈出來,想用學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想給他們補課,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補課無用。他們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這里。有時候,我們嚇嚇他們,他們便動一動,不管他們便不動,我們很奇怪他們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放在哪里,去吃喝玩樂?可是哪一個方面他們可能都不是班里最突出的學生。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仿佛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里。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么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于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于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于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么能逃脫社會的污。
社會這個污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今有一年春節(jié),家里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fā)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fā)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于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xiàn)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1927年心理學奠基之作。經典自有讓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對于生活的脈絡邏輯中,層層剝開了自我的真相。盡管書中一些觀念對于現(xiàn)代社會已有所偏差,但閱讀經典的意義也在于此,更多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內容討好。
比起譯名《自卑與超越》,其實我更喜歡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寫,“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背阶员盎蛟S難以做到,也無法通過一本書就立刻得到答案,但此書能讓人對自身生活和行為有更多的審視。以下是我讀完后印象比較深的感悟:
一、“生活意義”貫穿于我們的各種“行為”之中,行為即是現(xiàn)象,生活意義即是本質。
在幼年的早期,我們受周身環(huán)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和“目標”,而之后我們所作出的各種行為,都是以此為導向進行的。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其“生活意義”出現(xiàn)了偏差,而我們一旦推測透其行為背后的生活意義,一切疑問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還進一步闡釋了對“優(yōu)越感”的理解。一方面,優(yōu)越感是促進人類進步發(fā)展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基于“錯誤”(按作者所言)生活意義的人們往往由于“自卑感”促使自己作出各種行為,為的是在別的方面尋找“優(yōu)越感”,而這種優(yōu)越感卻是自我催眠式的,是無法促進自我進步和發(fā)展的。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僅適用于看別人,更有效地用于自我的審視。一旦看清自己行為背后的意義和目標,以及對不當?shù)膬?yōu)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漸漸變得平靜。
二、合作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可以說全文都圍繞著“正確”的生活意義展開,作者阿德勒認為正確的生活意義即是對外界的付出,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而在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同伴相處中,都是要成員間相互合作才能長久鞏固。同時,作者也從家庭成員關系、父母婚姻關系和社會關系指出在孩子幼年時期就要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而前文所說的“錯誤”的生活意義,也與孩子幼年時期沒有被引導形成合作意識有關。作者著重提到了被溺愛的孩子,他們從小就不懂得合作和付出,只是輕而易舉地得到和索取。他(她)們認為自己是“王子”,“公主”,這使得他們在外界社會中總是感到受挫,從而產生了自卑感。
作者提到,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在還沒真正進入外界社會之前,家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便之后更好地去適應外界社會。所以,基于這本書的'教育意義,其實更適合為人父母去閱讀。
而對于成年人,要如何超越自卑,作者也通過接觸的各種案例去表明,要從一個人的行為中推測其錯誤的生活意義,判斷其形成錯誤目標的原因,最后再去培養(yǎng)其與人合作和為人付出的能力。
最后,在這里放上文中弗洛姆的一句話,“他對自己的價值的理解就在于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為占有最多的。這種惡性循環(huán)產生消極、嫉妒、貪心;最終導致人內心的虛弱和自卑。他對于自己的估價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p>
沒有一本書可以一次性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但它至少能帶給人一種意識的充盈。
他對于自己的估價是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生活,帶著疑問,且行且思。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構成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問題是將人類束縛住的三種聯(lián)系——職業(yè)、社會合作、親密關系。接下來以"職業(yè)關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當?shù)膿駱I(yè)觀給研究生帶來了自卑感。換句話說,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擇業(yè)方向或者設定了一個不合適的擇業(yè)目標(通常是高于現(xiàn)狀)。"職業(yè)"這一詞是與"職場"相匹配的,在國內,是與18歲進入大學選擇的"專業(yè)"相關的'?;蛟S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北大有個學生本科、碩士、博士讀的是三個不一樣的專業(yè),而且學的都很不錯,教授問他畢業(yè)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然而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答案。當然北大的平均水平我沒有資格評述,只能從一般的方面思考不恰當擇業(yè)觀帶來的弊端。從校園走出進入職場,工作的實際內容和預想的難免有落差,這個時候平衡兩者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往往有些具有高自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如果他們在一個工作崗位上難以施展所謂的專業(yè)技能或者獲得關注從而習得經驗,一方面自卑感使得研究生們開始懷疑人生,)從學士到碩士都沒有具體了解自己專業(yè)的就業(yè)形勢和工作崗位,甚至和某些行業(yè)的工作待遇對比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們,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很少與人溝通的同學把這份壓力和自卑感隱藏在心里,當事情惡化心理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沒有及時疏通,最終導致悲劇。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從而達到就業(yè)滿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覺得是要辨別自己的職業(yè)方向,如果學生沒有意識自主地認識和選擇,那么外界環(huán)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需要在這方面提供幫助。從這一點來看,父母小時候問的"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學期間開展的各種職業(yè)規(guī)劃課程和大賽還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別方向是為了找到我們的潛在動機,培養(yǎng)職業(yè)興趣,以發(fā)現(xiàn)使其具體實現(xiàn)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適的方向。第二,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正如阿德勒所說"職業(yè)的目的不是掙錢"。浮躁的社會之風使得我們中的許多人樹立了金錢就業(yè)觀,只憑收入的多少來看待職業(yè)的問題,仿佛大學里只有經濟類和計算機類專業(yè)才值得學習。
這兩天在讀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與超越》,快讀完了,感觸頗深,引人深思,怕邊讀邊忘,速速記下,日后勉之!
我們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尤其那些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的人們,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繕。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問題“兒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經在逐漸地了解到自身從原生家庭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延伸到后來的'校園生涯,再延伸到社會,接著又延伸到婚姻……有了這種漸漸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謂是細思極恐!我渴望自我修繕,在自我修繕的過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想想在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拿婚姻舉例,我不斷試圖改變丈夫來適應我自己,并認為這樣我的生活才會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傷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與那個讓我不滿意的丈夫脫不了干系。事實證明這是錯誤的,在沒有得到自我修繕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觀點都是有誤的,無論我怎樣從外界改變生活也不會走向正軌,就算我換一位丈夫,或者不婚,我想生活也依然不會讓我滿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都是雙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饋回來的才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將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想要改變身邊人、改變生活,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想要改變自己就要認識自我,個人認為“認識自我”是人生塔樓的基石,它會影響人對事物的看法和判斷,影響整個人生道路的方向,它會指引我們走向救贖或是滅亡。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最開始講到的是生命的意義,在社會情感這一小節(jié)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做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即他們仿佛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于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xié)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讓自己快樂,其實付出了一定是會有收獲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謝謝,或是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們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會增加我們自己的自信心,減少我們的自卑感。在我們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不是以損人利己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學校這個相對簡單、純凈的環(huán)境里,老師天天和純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我們的人際關系本身就簡單了很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舊布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書《自卑與超越》,其大意是:尋求獨有優(yōu)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過學會更好地合作將促使孩子實現(xiàn)具有真正生命意義的優(yōu)越感。
生命的意義在于樂于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員,夢想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他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并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會朝著最能體現(xiàn)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fā)展。
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存在于“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著每個人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使我們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趨于正確的有效方法是培養(yǎng)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家庭是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能力的關鍵。母親要做到對孩子有興趣、為孩子著想。母親對于自己成長經歷的認知,決定了她對于孩子的態(tài)度。母親要認可和鼓勵父親的`合作能力,讓父親成為孩子的榜樣,另一方面,要讓父親的優(yōu)秀不對孩子形成過大的壓力。
學校對于培養(yǎng)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也至關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評價指標限制孩子,要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自立;在學校里建立平等的關系,使孩子樂于合作、為他人著想。幫助孩子尋找到興趣和自信。
作者在書中強調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現(xiàn)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對父母態(tài)度的問題,而是源于孩子對父母一直不認同、直到有了對抗能力的時候才表達出來。如何幫助孩子正常度過青春期呢?家庭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的時候,要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意識,正常交往同性和異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就會正確理解“長大”,獨立拿捏好處理問題的“度”。
作者這樣分析犯罪行為。罪犯也追求優(yōu)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錯誤。他們不會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沒有教會孩子與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讓孩子對他人發(fā)生興趣。罪犯都是對社會無興趣、沒有合作精神、追求虛假優(yōu)越性的人。
對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的內心有強烈的共鳴。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孩子的養(yǎng)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論。我重視對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能沒有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我們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我一直在培育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我將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經歷作為參照物,不斷修正自己的養(yǎng)育理念,關注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當孩子讀大學獨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現(xiàn)出被大多數(shù)人喜歡的性格,他樂于交往、樂于助人、自主學習、積極上進、獨立處事、堅持體育、感恩父母。
通過《自卑與超越》一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領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學觀點,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p>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fā)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每個人因為對其現(xiàn)實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yè)、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于對別人和社會發(fā)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fā)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yè)、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xù)。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fā)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更體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職業(yè)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fā)展奉獻力量;在社交之中,我們與同學、朋友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們與妻子、父母、孩子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家庭奉獻力量;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這本書在我讀大一的時候,老師曾向我們推薦,我嘗試閱讀了很多次,但卻由于其文字枯澀難懂而逐漸失去了閱讀的興趣。通過線上聆聽該書的解讀,我愈發(fā)冷靜的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質,自己的成長歷程。
每個人心里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難以啟齒。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xiàn)在每個言行舉止里。也許這會變成一種苦難壓垮和摧毀一個人,也許這也會成為一種升華和造就。關鍵之處就在于個體如何對待自卑情結,尋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結。
這本書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隨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論上的分歧卻十分明顯,縱使他們一并被劃入經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強調于人成長的背景,兒童時期的創(chuàng)傷容易導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時候,我們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無法準確的認識自己。這種種都可倒推回我們潛藏于內心深處的記憶。只有清晰的認識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夠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體現(xiàn)往往可見于為人處世之際,拼命尋求優(yōu)越感,合作能力很差,無法與他人和諧共進。超越自卑,就需要改變,重新認識世界,解讀問題,與社會連結,努力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建立信心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從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郊區(qū)的小鎮(zhèn),家庭富裕,在維也納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猶太商人。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范兒童。
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愈后決定當醫(y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shù)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持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shù)學最好生。
看到書名我們又會想到什么呢?首先我們來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結。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xiàn)的就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xiàn)。由于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yōu)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xiàn),但是其目的卻不在于解決問題。
我們?yōu)槭裁磿a生自卑情結呢?一是與童年經歷有關,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兩性之間的鏈接。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師等所忽視所冷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我們急需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xiàn),不斷地想要從別人那里獲得存在感,其實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當你內心充盈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說太多,別人就會感覺到你強大的'氣場,當然,氣場的修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yǎng)成的,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由法國作家西恩·德瑪譯者馬曉佳共同出版的《氣場修習術》。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家人產生自卑情結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想要一個人賦予生命真正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聊過去的事情。聊一聊他們覺得自信的時刻,覺得美好的時光,其實生命本該就這么美好,只不過我們常常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思想里,從來沒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談一談,也從來沒有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要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更要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莊嚴。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系,學會合作,一句話說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備三種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身體素質的能力。
當我們迷茫,自卑時應該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經歷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經歷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換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事情本來就很簡單,只是我們太糾結于過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什么不閃閃發(fā)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一、書本簡介
《自卑與超越》書名很容易誤導人,買的時候,還以為是一本解釋自卑的書,看完后,依舊自卑。我是個自卑的人,“不了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了解其童年”。小時候,父母總是很嚴格,記得無論外面有多少人,只要聽到你說臟話,就打嘴巴;考試必須班上前3名,否則抄字帖,但即使長期第一名也沒獎勵;老爸字寫得很好,看你寫得難看,就得擦了重新寫。小時候聽的大道理賊多,感覺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這樣的環(huán)境下怎么可能自信。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個家庭,養(yǎng)了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環(huán)境很重要,出生順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與優(yōu)越感相輔相成,為了建立優(yōu)越感,認真學習,聽話、懂事、少犯錯,但做這些更多的是討好父母。讀大學后,徹底自由了,然而很多東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變不了。
二、生活對我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也沒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小時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為大地一部分,繼續(xù)見證滄海桑田;中學時期得知,宇宙在膨脹,地球有一天終會消失,那就成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現(xiàn)在,宇宙也會消失,好吧,總有一天灰飛煙滅,無人知曉,唉,背脊發(fā)涼。
活著又有啥意義呢?經歷這么多失敗,越來越悲觀,如今常掛嘴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如此短暫的一生,盡量讓自己過的開心吧。作者:劉衍歡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后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后感寫下來。
網(wǎng)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fā)現(xiàn)評價并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領悟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于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里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合作與奉獻,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fā)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xiàn)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并沒有問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并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很多的全職母親對于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們自身,而在于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于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么,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于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fā)展爭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系的處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fā)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獲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shù)脑u價與負面標簽可能會對孩子的發(fā)展設限。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早期養(yǎng)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發(fā)現(xiàn)并進行修補。
關于擇業(yè)、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