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曾國藩傳》,我回顧了曾國藩的一生,了解到這個先天“不聰”的頑童,一路榮至天下重臣。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曾國藩傳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近來讀曾國藩傳記類書籍,很敬佩這位晚清名臣對世事的練達,對天下大勢的預判。時勢造英雄,沒有太平天國之亂,晚清不會出曾國藩,就不會有所謂的“中興”之論。歷史向來很輕佻,玩笑間就把這人間的家國天下給弄的面目全非。
對于太平天國的評價,曾國藩之論可謂確實。太平天國14年,亂了中華半壁江山,異端邪說、殘酷屠戮,有清以來最大的國亂之殤。時至18世紀末,全球文明方興未艾之際,中華民族卻遭受如此慘遇,不能不說文明之頹,民族之禍以此為甚。
曾國藩忠君之論固然習自千年儒學之教化,然放眼當時的世界,實在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太平天國之逆正是這些自謂大儒的儒學大家教化的結果。儒學眼里有君,權力之下養(yǎng)儒獨權。儒學最終異化成上位之工具,權力之勢下賞玩兒的優(yōu)伶戲子。有國學大師如今講國學,還在字挑句論、旁征博論的贊賞祖宗的英明偉大,殊不知就算一個黃口小兒,集20__年之時間,話語留存也能摘出幾句人話來。儒學之禍,異端邪說在先,才會有太平天國愚民造禍于后。
儒學之慘劇于中華民族實在是千年大殤,扼殺了文明的萌芽,終于讓文明胎死腹中,錯過了與世俱進的文明巨流,慘遭世界淘汰,羸弱屈辱達一個世紀之久,時到如今余禍不斷。筆者對當今的國學熱很是反感,循經導軌,翻古引今,實在是文明之世的逆流。如果我們自詡的國學大家們,能夠看清如今的文明發(fā)展大勢,不再故紙堆里找出路,然后引經據典的指導今世,中華民族或許會發(fā)展的更好。
儒學之妖在于傍權為美,一個個軟骨頭教化出來的東西,實在是愚昧的妖孽。時到如今,中國還沒有一個學識大家,能夠研究透自17世紀以來,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大潮和未來發(fā)展的大勢。動輒還以幾千年所謂的文明自居,簡直是愚昧至極。
曾國藩之遇,是機遇弄人,時勢造勢。于晚清則幸甚,于民族也是一種幸甚。敗頹相比,歷史總算對中華民族不薄,選了一個相對輕一點的。然,假如沒有太平天國之禍,就不會有曾國藩之遇,文明東進,歷史或許改寫。歷史沒有假如,也不會有假如。曾國藩之后,戊戌變法之敗,孫氏黨國登場,中華民族還是沒有趕上文明發(fā)展的大潮,往邪路一路遠奔。
初讀《曾國藩傳》前,覺得曾國藩只是個眾人皆知、無人不曉的“賣國賊”,勾不起我的閱讀興趣。但翻閱數頁之后,似乎有點愛不釋手了。
從國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國藩的確是個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顧,屈服于西方列強對華政策而又竭力維護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賣國賊”。對于其一生的罪惡我覺得不應該歸咎于他個人品質,而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條件下的地主階級決定的。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曾國藩是個修養(yǎng)頗高,有頭腦、有遠見和有謀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經歷大致可以分成七個階段:躋身六曹、創(chuàng)建湘軍、坐困江西、決戰(zhàn)安慶、攻陷天京、剿捻失敗和抑郁而死,可謂有起有伏,人生變數無窮,讀之頗有感觸。
首先,曾國藩精通古文,廣泛獵讀,在學術上向很多當時有名人士請教,這些不僅增長了個人方面的見識,也大大提高了個人聲望。曾國藩能如此順利成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奮好學和聰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舉薦。也許是這一切對于曾國藩來說太順利了,造就了他當初鋒芒畢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間處處碰壁、受到地方官員的百般排擠和刁難。
其次,曾國藩經過一年的大徹大悟再度出山,受命為欽差大臣和兩江總督,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臺。其實曾國藩受命為兩江總督是清政府為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江南大營就在此時潰敗,只能依靠曾國藩集團所創(chuàng)建的湘軍來鎮(zhèn)壓太平天國了。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會永遠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再次,湘軍攻陷天京以后,曾國藩自剪羽翼,釋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見其經驗豐富,政治嗅覺之靈敏,審事詳明,處事果斷。
最后,曾國藩是個愛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賢人。行軍打仗,每到一地,必廣為訪案,凡具一技之長者,必設法延至,收為己用;聞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馳書禮聘。他還能虛心納言,鼓勵眾幕僚直言敢諫,故能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他在事業(yè)上能夠取得如此成功,與其有很大的關系。
讀此書不僅讓我對曾國藩有了更為全面、細致的了解,從中受到不少啟迪,而且加深了我對近代清朝歷史的認識,同時引起我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興趣。
讀完《曾國藩傳》,對我啟發(fā)最深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曾國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過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舉之路,曾國藩本人的天資連一般都談不上,更不用說聰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實徹底的功夫,一步一個腳印。做人講究“拙誠”,不玩心眼。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依靠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邏輯思維創(chuàng)始人羅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們很多007學員,都是以日更來死磕自己。
吳軍說“人的成就,都不在于開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結了多少次尾”。我們通常定計劃容易,開頭也很多。但能夠有恒心的,有始有終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情況比較少,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開頭,沒有結果。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沒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來死磕自己。
二是:曾國藩善于自省。年輕時,曾國藩也有很多缺點和毛病,并且知識面很窄,眼界見識也不高,他通過寫日記天天自省,高度自律,來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再一次證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官場的失利也讓他痛定思痛。寫信給各位好朋友,讓大家給他多提意見,幫助自己總結經驗教訓。自己來了一場中年變革,為后面的事業(yè)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們007的戰(zhàn)友,很多人堅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堅持寫“”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個小確幸,讓我提升了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還有個昨日收獲,讓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進的缺點。
曾國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復雜,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行事過于放蕩的人,表面上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真正的強者,都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之人,最后曾國藩用誘之以名,攏之以利,網絡天下英才,擴大鞏固湘軍,完成了他的“中年變法”。
對這一點我感觸最深,最主要是因為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也一直是曾國藩說那個方剛之人,做什么就憑著自己的直性子,自以為是的觀點。在工作上,不喜歡公司那些討好領導的人,覺得任何時候以實力說話,以至于在職場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氣,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臉紅脖子粗,說話聲音也很大,方剛之氣溢于顏表,很多時候,也讓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壓力。
用時一晚,酣暢讀完,以前讀過毛澤東/劉邦/武則天類的傳記,因采用傳記演義形式,雖故事感、可讀性很強,然覺很假,不知有幾分真實,大多作者意淫。張宏杰所著《曾國藩傳》,引用頗為詳實,且有白話文注解,有證可查,真實性靠譜,似國外著作,十分專業(yè),頗喜。是我讀過的傳記里很好的一本,會推薦周圍喜愛名人傳記的人試讀。
正文 進入正題,究曾公一生之所以能立功、立德、立言,個人總結其具備最重要的十一大優(yōu)點,很多值得我輩學習: 第一、下苦功 曾祖上從未出過高官,世代務農,其祖父發(fā)下誓愿讓后輩讀書做官,受祖父、父親的影響及遺傳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農民的美好良好品質,雖天資不甚聰慧,然堅韌異常,能吃苦肯吃苦,越笨拙越努力。至今想起其在屋內背書5遍依然不會,而梁上君子已經可以背誦,終憤然離去的場景,會忍俊不禁。多少少年仲永成年后默默無名、泯然眾人,皆因自作聰明、愿走捷徑而不愿下苦功,這是影響曾一生的可貴品質,也直接影響其為人做事、做官、帶兵的風格方式。 第二、事有常 他給自己弟弟的心中寫到,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所謂有常,就是做事有恒心、能堅持、有始有終,能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工作、記日記、鍛煉身體、練字、讀書、作文等生活習慣,哪怕是臨終身體大限降臨前依然如此,難能可貴,令人欽佩。我們普通人只會想著好好休息、調養(yǎng)、享受最后的人生時光,這就是境界不同帶來的差距。
第三、能自律 說戒煙就能戒煙,成功人士的標志,體現高度的自律性。曾國藩也是個老煙槍,下定決心戒煙后,很快就戒了,其對此事洋洋自得,甚為驕傲。不抽煙的人,不能明白其中的痛苦。觀其今后的人生,總是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給自己立下十二條軍規(guī),終其一生從未放松??删纯蓢@。
第四、善自省 這是讓我最佩服曾公的一點,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不知它老人家是通過什么方式如何自省的,今已無據可查,全憑內心。而曾自省的方式是通過記日記,不是記流水賬,而是分成工作、應酬、學習等好幾大模塊,從細節(jié)著手,小到一句話、一個念頭、一個想法,如有不符合自己的標準,都會記錄下來,真正是反思自省。記得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曾聽說有個朋友納了個非常好看的小妾,第二天非要去他家觀看,過過眼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來曾公年輕的時候也是個性情少年。你看,偉人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你會時??吹剿男闹杏袃蓚€小人在打架,在左右搖擺,白天情不自禁犯了錯,晚上在日記中深深責罵自己,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吧。犯錯并不可怕,同樣是犯錯,區(qū)別是偉人及時反省、知錯能改,而我們猶不自知。曾公寫日記反省不是自創(chuàng),而是借鑒別人才采用的??礃幼?,我也得拾起日記了。
《曾國藩傳》,是張宏杰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外另外一本關于曾國藩的著作,按照作者在自序中所講,這本與其他曾國藩傳記不同之處在于側重曾國藩在一生際遇中的心路歷程。
當然,沒人能驗證曾國藩在當時當事,到底內心是如何想的,但是從普世道理、歷史文獻、曾國藩家書,我們仍可觀其一二。而閱讀他的心路歷程之所以有價值,正是在于,人與人的不同恰是在同樣際遇下,持有不同的心態(tài),決定了不同的行為,繼而產生不同的結果。而以旁觀者去追尋他的心路歷程、應對方式和產生結果,會讓我們感受到強大的共鳴——作為個體在不同際遇下的心情大抵相似,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他與我們的不同——在同樣心情下,他做出了什么樣的判斷和采取了什么樣的行動,使得個人成長的軌跡能夠逐步偏離開大眾平均水平,盤旋上升、持續(xù)精進。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我們讀《曾國藩傳》的意義,其實曾國藩身體力行帶給我們的啟發(fā),可以再進一步拆分開來:
1、天資笨拙,不是成長的障礙
世人,常常將成功看作是自幼聰慧的人一路打怪而獲得的,資質普通、更不用說天資笨拙的人自然是輸在了起跑線上,窮其一生和天賦異稟的人只能差距越來越大,這種想法乍一聽頗為有理,實則是刻舟求劍,把每個人當成了一致行動的機器人,勻速直線前進。
而看曾國藩的成長路徑,從讀書起就比常人慢,學習方法笨,學生本身也笨,但是終成“立言”大家,無非是普通的起點,但是假借時日,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校對、持續(xù)精進的結果。用動態(tài)的思維看待人和事,就是站在今天的起點上,知道終點在哪里,知道路程是什么,埋頭趕路、抬頭看路,勢必將一步步走近目標。需要切忌的反而是,不要從自己開始,就以為“資質普通”,反而不去精進,繼而與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反證自以為是的“邏輯”。成長的障礙,不是天資弱,而是不行動。
2、起步普通,逐步醒悟也不遲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凡事都有個過程。曾國藩“活著的時候已經是完人,死后又蓋棺定論定位圣人。人生如此,夫復何憾。”可他不是天生完人。
當我們看二十歲的曾國藩,邁過了年輕青澀、勤奮拙笨,但即便是高中進士,進京做官,他到了京城不是一步登天、信心滿滿,而是發(fā)現自己更是普通地不能再普通。
當我們看三十歲的曾國藩,雖然長進明顯,但是生活不規(guī)律、莽撞多言、傲慢無禮、夸夸其談,不懂裝懂,和普通人并無不同。后來,他立志做圣人、日課十二條,圣人之言,滾瓜爛熟。
當我們看四十歲的曾國藩,江西困境之后,他在家再次反思“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圣人之言,他雖然耳熟能詳,實際上沒有真正做到過,仍不過是個普通人。
但是,當曾國藩經過“中年危機”,再次復出后,他完成了“中年變法”,四十八歲仍在不斷精進的路上,回望他的幾十年,我們看到的是這個逐步醒悟的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出不普通的成長弧線。
人的認知,從不知道到知道是一個過程,從知道到理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理解到做到是一個更加漫長的來回的過程,這是自然規(guī)律。所謂“完人”,不是起點,不是終點,也不是路徑,而是這種活法:每增近一寸、每修改一寸,就有一寸的進步,生而為人,日日精進。
3、錯失機會,其實不需要追悔
44歲的曾國藩,九江大敗于太平軍,不僅折損花費數年心血慘淡經營起來的湘軍水師,自己還差點成了俘虜顏面失盡,這成了曾國藩陷入漫長的困境的開始。江西困境不僅使得曾國藩陷入軍事上的危局,更讓他陷入政治上的泥沼,沒有實權的他,又被奪了兵權,有口難辯,遂成怔悸。但讓他最痛苦的是,建立不世功勛的良機從自己眼前溜走。
在一個時間點上,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就再不會重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又是機會又回來了,曾國藩居鄉(xiāng)期間,心灰意懶,而他幫助過的湖北巡撫胡林翼卻在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地為他再次出山創(chuàng)造機會。這也才有了他48歲時候的再度出山,以及之后的立功、立德、立言。
人生,總在不經意間,冒出個機會,比如摘得“榜眼”的曾國藩;而生活中,更多的是錯失機會,造成各種不如意,各種追悔,正是因為“錯過”比“抓住”更常出現,所以錯失機會,總令人捶胸頓足,懊惱不已,以為人生也就這樣了。曾國藩講“凡成大事,人謀半天謀半”,機會的來與去自有它的時間,無需激動無需追悔,平常心對待,專注在自我精進才是正途。
合上書:如果天資、速度、錯失都不能影響成長,那么什么在真正影響成長呢?
我想,成長的起源,是立志;成長的長度,靠行動;成長的深度,靠反省;成長的效率,講方法。學習,踐行,反思,踐行。(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