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通常是指個人在參與某種活動、學習某個知識點或完成某項任務后,所獲得的經(jīng)驗和感悟。什么才算好的資治通鑒心得800字?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資治通鑒心得800字,供大家參考。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jīng)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網(wǎng),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zhàn)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锻ㄨb》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yōu)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zh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zhèn)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jīng)常見到。在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系出現(xiàn)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jù),漢武帝嫡長子,衛(wèi)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wèi)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jù)地位穩(wěn)定,后因衛(wèi)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jīng)顯赫的衛(wèi)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wèi)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jù)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讀《通鑒》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首先,對于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漫長歷史而言,《通鑒》無疑提供了詳細的線索,對很多曾經(jīng)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讀后都會有更深的感觸。而且,編年體史書能夠為讀者提供歷史的時代感和線索感,雖然不可能讀過一邊后就全部記住,但是,這種時代感可以讓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發(fā)展脈絡是對于某一具體時代進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雖然因為司馬溫公編集魏晉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見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對于隋唐以后歷史,《通鑒》有其獨到的史料價值,尤其對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處,《通鑒考異》臚列眾說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觀。至于胡三省的注文,雖然名為音注,但是其價值并不在注音之上(畢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一點距離)而在對歷史名詞的解釋,尤其是職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時,胡三省讀《通鑒》極詳,雖無善本對校,但以理校之之處往往暗合。
其次,作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寶庫,它對于我們其他所讀后人論著加強理解是頗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時讀漢紀一部分,對同時閱讀的.《春秋與漢道》的認識就深化了許多。尤其民國時期學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讀之下就會有一定的親切感了。
同時,在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說,司馬溫公用他的如椽史筆,將美與丑,善與惡,智慧與愚蠢,豁達與狹隘刻畫的淋漓盡致。這會督促每一個讀者進一步審視自己,擇善而從。
對于我自己來說,從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隨了我?guī)缀跽麄€20__年,期間還曾帶著其中一本親赴山西夏縣的司馬溫公墓朝圣。雖然這本書里大部分故事的結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讀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義凜然,或冰冷無情,或鮮血淋漓的文字時,還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廢卷長嘆?!皶矶嗲樗乒嗜耍炕钁n樂每相親”,這本書給我?guī)砹颂嗟母形?,甚至已?jīng)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學四年中,或許應該有這樣一件值得回憶的“奇跡”工程吧。
《資治通鑒》在編年體史書領域和中國寶貴文化遺產(chǎn)領域之所以享有盛譽,我想一定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該書特別的語言形式和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有關。由于《資治通鑒》的確太博大精深了,無論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窺見書中的一角,但是就是憑著這種熱愛的精神,我也想談談自己對于《資治通鑒》的一點感受。
首先是感覺到司馬遷著作該書時的細致和認真。在閱讀《資治通鑒》文言文版本的時候,就被該書中不厭其煩的注釋、考異感染了興趣。從前,我讀書都是“盡信于書上”的,即書中說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當看了《通鑒》之后,我的一個很有體會的想法是,原來歷史書中寫的歷史也是不能盡信的。我們要讀歷史,就應該像司馬遷那樣,進行辨析似的閱讀,對所讀到的史實進行驗證推理,取其精華,積累經(jīng)驗。而正是因為司馬遷著書的細致認真,從而才為我們不厭其煩地留下各種線索和史料,讓我們更加客觀地了解歷史的。
另一點是從《資治通鑒》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運用極其簡練,通俗易懂,脈絡分明?!顿Y治通鑒》全文一般沒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橫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點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讀個明白。記述各種事情和描寫各種場景,尤其是戰(zhàn)爭方面的題材的文章,司馬遷總是將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這種重視情節(jié)描述的寫法值得今人借鑒。
另外,司馬遷在每一篇文章的結尾處通常都會給出自己的點評,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上去。司馬遷的這些觀點和思想這好迎合了發(fā)展一個國家政治經(jīng)濟的需要,今人閱讀起來,也會得到許多借鑒作用。我想,這大概也是《通鑒》流傳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和好評的原因。
總之,閱讀《通鑒》受益匪淺,我想,有機會,我還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鑒》繼續(xù)讀下去。
這是我第一次讀資治通鑒,并沒有從周紀一開始讀,而是選擇從南朝宋紀開始讀。為什么呢?因為我喜歡這段歷史時期。資治通鑒里以南朝為正統(tǒng),但是所寫內(nèi)容涉及南北朝。我是北方人,在南朝的都城南京上過四年學,在這期間耳濡目染很多南朝的故事、古跡以及詩詞流傳,因此對南京很有感情。也對那個朝代非常向往。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讀歷史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尷尬的局面。這369年,缺乏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大帝國。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在中國歷史里只發(fā)生過這么一次。因此我在讀資治通鑒這段歷史的時候,主線就是圍繞著統(tǒng)一,哪位歷史人物做了為統(tǒng)一做貢獻的事情,我就很高興,哪位人物導致了國家進一步分裂,我就痛心疾首。查閱過譚其驤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發(fā)現(xiàn)從晉末遍地開花的割據(jù)局面的版圖逐漸走向大一統(tǒng),但是到北魏和劉宋卻形成了對峙的局面。這中間兩個人物不可忽略,他們是北魏世祖拓跋燾和宋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總結拓跋燾的一生,他有三大功績: 向北抗擊柔然,九伐大漠,大破柔然;統(tǒng)一北方,破統(tǒng)萬,驅逐吐谷渾,滅北燕,滅北涼;兩次打敗劉義隆的北伐,兵臨瓜步,直搗長江。
而劉義隆謚號文皇帝,自然武功要稍遜拓跋燾,因此在我內(nèi)心我更看好拓跋燾統(tǒng)一中國。宋文帝劉義隆是南朝劉宋政權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的30年中開創(chuàng)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盛世”局面,其時文學璀璨,社會穩(wěn)定,民眾安居樂業(yè),四境宴然,即史書所謂“元嘉之治”。但其在位期間的三次北伐之舉,歷來為后世學者、史家所詬病。特別是元嘉27年的北伐戰(zhàn)爭,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后果也是災難性的,直接導致劉宋王朝元氣大傷,瓦解了元嘉初年以來良好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局面。
《資治通鑒》是當之無愧的鴻篇巨制。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shù)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并書寫著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xù)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yè),到最后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后,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v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么?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為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guī)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jù)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shù)百年后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jīng)歲月滌蕩,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鑒的歷程,正如《桃花扇》里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赐高@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啟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鑒》所載,多為政治史,更是一部斗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tǒng)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因為這一政治傳統(tǒng)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鑒》經(jīng)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愿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guī)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jīng)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zhàn)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锻ㄨb》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yōu)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zh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zhèn)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jīng)常見到。在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系出現(xiàn)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jù),漢武帝嫡長子,衛(wèi)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wèi)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jù)地位穩(wěn)定,后因衛(wèi)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jīng)顯赫的衛(wèi)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wèi)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jù)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