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無可復加的戲劇杰作。讀過很多遍,也看過電影,有人稱它為三個黑暗時代的送葬曲,揭露了種種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而那張掛在茶館里的“莫談國事”的大字如同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招牌在掌著市儈百姓的嘴,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上臺的人物所發(fā)生的故事,無論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為所以,總是那檔子破國事,萬花筒也好,西洋鏡也罷,茶館就是如此一個社會矛盾集中的體現(xiàn),跑不了。
至于劇情的再現(xiàn)此處就不表了,王利發(fā)劉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經(jīng)隨著這部經(jīng)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閱讀被再現(xiàn)深深扎根于讀者的心中,我看來,《茶館》的大范圍傳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與作者蜚聲海內外的名望互為表里有著互相宣傳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館》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在傳播上提供了客觀性的便利,就像讀完《水滸傳》總能說上句“賊廝鳥”,連我不喜讀書的朋友看完《茶館》也能津津樂道幾句:“屌!揍他個小舅子!”
這幾句隨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頗具江湖之風市井之氣,作品中常含有這類平易近人的詞語,自然能較為簡易地被大部分讀者所接受和認識。在《茶館》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劇末了,常四爺?shù)哪嵌胃袊@:“我自己呢?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我竊以為,這句話,可以當做劇中大多數(shù)人物心聲的總結。常四爺不必說,一輩子不服軟,敢作敢當,看不慣洋人愿自食其力;深究王利發(fā),也可以歸納于這句話之中的,在這個人物避重就輕,懦弱無奈的背后,是對和平年代的單純向往,是對國泰民安的一種本能渴望,而這種向往與渴望在群魔亂舞的社會現(xiàn)實中被壓抑,被限制,使其產(chǎn)生了對于政治的恐懼心理,對于時局的回避態(tài)度。除了趁亂而起的既得利益勢力,無論是革命者,農(nóng)民,民族資本家,都抱著一定的拳拳愛國之心,而《茶館》以描述這些人的冷暖人生,悲痛無奈,將社會之狡詐黑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些《茶館》的品鑒者將老舍歸結為“他是一個嘲諷舊世界腐朽生活的能手,卻是描寫新生活的蹩腳者?!睂ⅰ恫桊^》的意義歸結為“《茶館》是反映北京小市民生活的杰作。這部作品通過揭露鞭笞舊世界的腐朽黑暗,從而,從側面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這是作品的潛在主題?!蔽矣X得都是非常的不科學的,在第一點上,描寫新生活的任務不應該也不合適存在于《茶館》的歷史背景之中,《茶館》的三幕劇分別處于戊戌維新失敗后,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與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這些時候,時局混亂,中國都是處于一種對于前途摸著石子過橋的階段,茶館位于的北平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因為它具有的強烈的政治意義,意味著北京的政治立場的轉變必須是陣痛而不是循序漸進,既黑又紅的重疊一來不符合歷史背景也平白增加了寫作的難度??赡芎芏嗳吮е安黄撇涣ⅰ钡南敕?,而強加給了這個時代以展示革命力量的責任,在我看來,這已經(jīng)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了。
第二點,雖然老舍對于舊社會的種種不公有著深惡痛絕的鞭笞,但在這部話劇本身看來,并沒有明確的政治指向性,所謂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命題確實是穿鑿附會上的。王利發(fā)不是潘冬子,沈處長也不是胡漢三,《茶館》中百姓與官員政治力量的對立并不是對等的,也沒有什么逼急了走上革命道路的義舉,而是一種更為典型的上下級被壓迫的關系。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更具有普遍性,因為無論是軍閥還是國民政府,都是國家的掌控者,是一種暴力的象征,反抗的代價是巨大的,甚至是戲劇中可通過閱讀預見的。因此王利發(fā)最后的自盡也并非什么無聲的抗議,而是無奈的自絕。倘若非得加上點紅色氣息,那也得再寫部什么《康大力智取沈處長》才行。在《茶館》的劇本當中,應該說是見不到的。
書由文字構成,書的文字構成了令人難忘的情節(jié)。而一些書更是只通過一個很小的點,敘述了整個面的特況,這種奇妙的感受,是我讀完老舍的《茶館》之后才萌生的。
泡一杯茶,緊跟著老舍,就走進了那些波濤洶涌的年代……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柜王利發(fā),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后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nóng)村破產(chǎn)、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zhàn)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里的大茶館都關了門。盡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以獨特的角度在上演著整個社會的戲。
一切還在繼續(xù),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zhàn)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zhèn)壓,流氓特務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經(jīng)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fā)絕望了。
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yè)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凄慘地叫著、笑著,這種場景容易想象,令人難忘、發(fā)指。最后只剩下王利發(fā)一人,安然了結他的一生。這種安靜的凄景,比轟轟烈烈的流血犧牲還要令人心酸!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tài),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難以忘記那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xiàn)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chǎn)生著一種令人壓抑的氣氛。
在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難忘那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一轉眼,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shù)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jīng)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lián)系。難忘世態(tài)的炎涼、冷漠刻骨銘心……
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簡潔、干凈,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這便是這本劇的優(yōu)點。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再到--政權覆滅前夕,人物表現(xiàn)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xiàn)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
讀者在感嘆,老舍在感嘆,茶館在感嘆,歷史在感嘆,中國在感嘆。我們——所有中國人,都一定不會忘卻這一位作家,這一部《茶館》,這一段歷史的影子!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jīng)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xiàn)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xiàn)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fā)(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啊!發(fā)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yè)。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wèi)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yǎng)一兒子,現(xiàn)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fā)揚光大”變?yōu)椤盎ɑ?lián)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guī)守矩”呢?
老舍,無論您想傳達于后人什么,至少《茶館》讓我們受益匪淺。我不能評說它的優(yōu)劣,在如此劇你面前,我只有說聲:“謝謝!謝謝您留予青少年如此寶貴的財富。”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恫桊^》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jīng)清朝、民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F(xiàn)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xiàn)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xiàn)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yōu)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罩著煙霧的地方??煞_了書,才發(fā)現(xiàn)它并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里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fā),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板,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jiān)娶老婆,暗探遍布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yè)救國”,王利發(fā)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fā)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后代子承父業(yè),繼續(xù)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藍,依托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jiān)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著“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xiàn)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tài),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jīng)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nóng)民鄉(xiāng)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xiàn)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chǎn)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shù)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jīng)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lián)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jié),給《茶館》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xiàn)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恫桊^》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jīng)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是中國話劇的經(jīng)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fā)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xiàn)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jīng)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yè)救國到破產(chǎn);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同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么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可以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fā)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xiàn)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寫,是老舍先生的獨創(chuàng),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空前的范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記憶。
茶館,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jīng)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友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個人便是老舍——一位語言大師,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雜院中,一戶舒姓的滿族貧民家。父親是護軍,母親靠洗衣賺錢。父親早逝之后,生活更為窘迫,但幸運之神眷顧了老舍。一為慈善家資助老舍上學,使他收到良好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漸小有成就。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而是的境遇更是深深影響著他。而《茶館》之所以有“小中見大”的特色,與其是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聯(lián)系。
同樣,老舍的手法也是獨一無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干警、簡潔,也十分容易表現(xiàn)劇情,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jù)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說是時間變遷不如說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xiàn)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xiàn)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巨作。其二,盡管茶館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幾位人物始終貫穿全劇,起著核心作用。一、王利發(fā)(茶館掌柜)二、松二爺(膽兒小,人卻不懷)三、常四爺(正義之士、十分愛國、體格健康)松二爺、常四爺兩位茶客與王掌柜交情還不錯而在這所謂“熱鬧”的茶觀眾,要找出幾個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還真不容易。聽聽!說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我雖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過這有點人情味兒和有“良心”的三人談話使人更深刻的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啊!發(fā)人深思。其三,子承父業(yè)。這是幾句瘡痍有待諷刺意味的安排。劇中一幕幕地時代向前走,衣著也跟著前衛(wèi)起來,客人的思想呢?!簡直是幻包裝不換內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鐵嘴養(yǎng)一兒子,現(xiàn)竟“升級”為大師。劉麻子那說媒拉線行當竟讓他兒子“發(fā)揚光大”變?yōu)椤盎ɑ?lián)合公司”(專給洋人、官員提供女招待與吉普女郎)。而吳祥子這老式特務到了兒子這輩兒竟改個名兒叫世襲特務。人哪!為何總在這方面“遵規(guī)守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