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jù)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題記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資治通鑒》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資治通鑒》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19年編纂而成的史學巨著。至今為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歷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jīng)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鑒。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借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為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網(wǎng),作為象棋的起源,從而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zhàn)略倚策。劉邦項羽的斗智斗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锻ㄨb》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為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yōu)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顿Y治通鑒》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zhàn),項羽戰(zhàn)敗之后并未輕言放棄,反而鎮(zhèn)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鑒》中經(jīng)常見到。在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系出現(xiàn)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后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jù),漢武帝嫡長子,衛(wèi)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wèi)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jù)地位穩(wěn)定,后因衛(wèi)家衰敗后繼乏人,曾經(jīng)顯赫的衛(wèi)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wèi)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沖突,劉據(jù)作為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后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后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禍敗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鑒》與《春秋左氏傳》在時間上大致承接,都是編年體史書,但《春秋左氏傳》寫出的更多是道義。因為在春秋那個時代,即使周王室衰微,在道義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諸侯想要稱霸,在實力雄厚的前提下,還必須顧及周王室的顏面,打起‘尊王’的旗號,才能使得其他諸侯心服??v觀春秋時代幾個有實力的諸侯,如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等,他們有的“奉天子以令諸侯”,有的“尊王攘夷”,在外交手段上的拿捏是很有藝術性的,不像戰(zhàn)國那樣全憑實力和暴力。雖說“春秋無義戰(zhàn)”,但比起戰(zhàn)國來說,至少是做足了表面工作的。所以,讀《春秋左氏傳》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民族幾千年來講的道德、禮義和廉恥都可以再里面找到源頭,它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深,今天的中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標準,大多還是出自這本書的。《春秋左氏傳》通過對道義的表現(xiàn),揭露出更深刻的人性。因為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像今天這么多所謂道德的束縛,人的思想還未被封建統(tǒng)治所禁錮,使得最原生態(tài)的人性得以表現(xiàn),這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讀完令人掩卷嘆息。
春秋的情義浪花流到戰(zhàn)國,拍打出另一番的激情澎湃。戰(zhàn)國是一個充滿激情而殘酷的大爭時代,在充滿熱血和激情地追求自強的同時,血腥和暴力始終充斥著整個戰(zhàn)國。從戰(zhàn)爭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戰(zhàn)敗大多是被俘,而戰(zhàn)國時期則全是大屠殺,一只延續(xù)到秦帝國的滅亡?!顿Y治通鑒》便是從韓、趙、魏三家正式立為諸侯開始的,從一個大分大爭的戰(zhàn)國時代開始,到另一個大分大爭的五代十國結束,大體來說歷經(jīng)五個統(tǒng)一(秦、漢、晉、隋、唐)、六個分裂(戰(zhàn)國、楚漢、三國、南北朝、隋末、五代十國),每個時代的人物和事件娓娓道來,大氣磅礴。《資治通鑒》所表現(xiàn)的側重點和《左傳》是不同的,它更注重挖掘歷史對現(xiàn)在的實用性,以史鑒今,借鑒歷史中的用人之道、管理之道及成功之道,學習其中說話的藝術,做人的道理,還有對歷史趨勢的把握等等,這部書中的寶藏取之不盡。
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卷《資鑒》定乾坤”,這句話不為夸張。一部《資治通鑒》共二百九十四卷,司馬光在其第一卷中所揭示的用人之道與管理之道,就足夠一個管理者在一生中去實踐做到。所以,一卷《資治通鑒》已經(jīng)可以讓人受用一生了。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鑒》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為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后來他成為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為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為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后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為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zhàn)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著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歷史虛無主義”卻是絕對不可取的。要求史書所載百分之百真實可靠,本來就是不現(xiàn)實的要求。畢竟,史家們正努力地還歷史以本來面貌,雖然這是一個也許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但我相信,史家們所記載的內(nèi)容,還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依據(jù)的?!爸芄謶至餮院?,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畢竟周公有過大權獨攬的經(jīng)歷,畢竟王莽有過禮賢下士的表現(xiàn),這是誰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還有“蓋棺論定”一說嗎?
“以史為鑒”并不因史書內(nèi)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義——就連完全杜撰的小說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何況史實遠遠多于杜撰的史書呢?
和其他所有史書一樣,《資治通鑒》也滲進了許多神話、傳說以及作者想當然地杜撰的內(nèi)容,但這并無損于它的偉大。讀到“嚼碎張巡齒”這一段時,沒必要深究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卻深深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讀到將士們箭盡糧絕,張巡把自己的小妾給將士們分食了的時候,于殘忍、冷酷、血腥的感覺之外,也無法不油然而生對張巡的無限敬意。這樣恨敵入骨、堅忍如狼的張巡,力盡被俘后如果不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齒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會有一絲一毫影響到他近乎神一樣不朽的光芒!
推而廣之,史書里其它不夠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并無損于“史鑒”的意義。史家們在力求真實的同時,難免會留下星星點點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絕不可因史書的不完美,就滑向“歷史虛無主義”的深淵。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主編,歷經(jīng)19年才編寫成,是一部長達400萬字的史書,共294卷,記載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得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共計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而我閱讀的這本少年版《資治通鑒》,濃縮成了400頁左右,讓我讀出了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守義、執(zhí)著等,這種種品質(zhì),是我們?nèi)松飞喜豢苫蛉钡摹?/p>
《資治通鑒》通過講述一些明君賢臣或狡詐小人,揭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有: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巨鹿之戰(zhàn),可見其勇猛決心,一戰(zhàn)成名。但他太過自負,鴻門宴沒能刺殺劉邦,鑄成大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的烏江自刎,令人惋惜。
個性剛烈的商鞅為達目的常常不擇手段,尤其是貫徹新法不遺余力,得罪了很多個人利益受到新法損害的人,最后以謀反這宗罪在車裂酷刑中結束了他波瀾起伏、轟轟烈烈的一生。
還有滿腔熱血的豫讓,他為了給自己親如手足的智伯報仇,竟喬裝成服苦役的囚徒混進宮內(nèi),潛伏在廁所中刺殺趙襄子,被發(fā)現(xiàn)后,他毫無懼色,直言不諱,卻被趙襄子欣賞放了他。第一次失敗后,他仍不改決心,用生漆涂滿全身,使渾身皮膚腫爛,毛發(fā)脫落,以改變自己容貌,又吞下燒紅的木炭,使聲音變啞,其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日,他在街市乞討,連妻子都沒認出,還給他些許錢物。終于有一天,他打聽到了趙襄子的行蹤,便埋伏在趙襄子所要途經(jīng)的橋下。誰知他的馬匹剛到橋邊就驚跳嘶叫,又被發(fā)現(xiàn),便請求趙襄子把他的衣物脫下,讓豫讓刺幾下。豫讓面對他的衣袍,怒目圓瞪,視如仇敵,吼叫著,猛刺三下,便揮劍自刎,血灑橋頭了。
《資治通鑒》這本史書,讀完后令我感觸頗深,回味無窮。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