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體的功能性書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領悟的詩詞,用具有代表性的鋼筆書法形式體現出來,選擇的詩詞文筆流暢、箴言、贈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時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書美觀大方、自然簡潔、平正流暢,適合臨摹學習,在學習人生智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書寫能力。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理想不是空談,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遷就事實,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終究會消磨了當初的壯志,向生活低頭妥協(xié)”。
讓我感慨良多,許多人,表面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地等待。當過了若干時間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如果你看準了一件事,應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膽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該不該開始,那是猶豫。膽小者需要勇氣,猶豫者需要知識與擔當。人們在最安逸的時候,往往就正是開始不快樂的時候。忙里偷閑,你會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無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該做什么事,你就會覺得生活黯然無光。勇于接受考驗的人可以隨時得到工作的機會,也可以隨時接受新的知識,鍛煉新的技能,增加應付環(huán)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鮮明活躍而充實,不會有時間去抱怨人生乏味。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猶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時機成熟卻是堅定。
當你能做時,該勇往直前地去做:當你不能做時,你必須以靜待動地等一等。盲目的亂闖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我們要追求更高更遠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現在,沒有未來。好高騖遠的人永遠兩手空空。能有顯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誠誠實實的人。
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誠意和愛心去待人,無愧于心地過此一生,也就是顯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輝。我們不可能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只有盡量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厭煩減除之后,工作也會顯得較為輕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勞和努力,忍耐和等待,當這一段險阻克服之后,你會發(fā)現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對自己建立起進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對人生積極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告訴我們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維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將這一概念運用在工作中,同樣會產生釋疑解惑、重整行裝再出發(fā)的效果。
在基層工作多年,我有一種感悟。如果你把工作當作一個成長跳板,你的工作熱情不會超過3年,因為多數人很難在3年內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當作一份謀生的職業(yè),你的工作積極性不超過5年,因為你的收入始終無法跑贏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當作個人升遷、平步青云的平臺,你的拼搏精神很難持續(xù)10年,因為多數人受制度的束縛,要么遇到了職業(yè)的“天花板”,要么在“獨木橋”上被擠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結果往往是走不遠、即使走得遠,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把工作當作一種興趣和樂趣,就像喜歡唱歌、運動、逛街等愛好一樣,要我工作變?yōu)槲乙ぷ?,被動工作變?yōu)橹鲃庸ぷ鳎灰驗槲蚁矚g、所以我在辛苦勞作中感受快樂;因為我愛好,所以在無數付出后不圖回報;因為我愿意,所以我對成功失敗無怨無悔;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我們唯有保持這樣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終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歡工作、享受工作。
沈君,別來無恙吧,近日讀完你送我的小書,感觸頗多,愿與君分享。
《人生的智慧》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力作,正是此書讓其晚年得享盛名,讓更多人了解其獨具一格的哲學思想。都說叔本華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在我看來,他也有積極樂觀的一面,本書雖名為“智慧”,其實是叔本華的“幸福論”,也可算作他的自傳。精妙深刻的語言加上優(yōu)美的、格言式的翻譯令我大呼過癮,讀書時手中的筆從未放下,基本上每一天都有勾畫。
開篇老叔就指出,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于三項內容:
人的自身。即在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
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即財產和其他占有物。
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即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對于這三個因素的輕重排序,老叔的結論是:對于一個人的幸福,甚至對于他的整個生存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他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內心的幸福,因為人的內心快樂或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
這么棒的開頭一下就激起了我閱讀的欲望,歷經數十個日日夜夜,床上、廁上、火車上,這本書陪我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旅程。
第二章老叔同志花大力氣論述了“人的自身”,強調人應該注重內心修煉和個性培養(yǎng),尤其要不懈提升、積累精神財富。書中的一句話特別合我胃口——“一個愉快的人總有他高興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個愉快的人。一個人的這種愉快氣質能夠取代一切別的內在素質,但任何別的其他好處都不可以替代它。我們應該把獲得和促進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種追求的首位?!彪S后老叔強調了健康的重要性,建議大家都“動起來”。他本人常年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定居法蘭克福后,無論刮風下雨,每晚都牽著他的狗兒出外散步。本章結尾部分有一個發(fā)人深省、振奮人心的結語:“當一個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記留給整個人類,那么,對這個人就只有一種幸?;蛘咭环N不幸可言——那就是,能夠完美發(fā)掘、修養(yǎng)和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边@其實是作者本人真實的內心獨白,才華橫溢的叔本華在29歲即完成了開宗立派的巨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但直到60多歲才為世人所稱頌,如果沒有那樣強大的心理暗示,他怎能堅持那么久?這讓我想起了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平凡的世界>創(chuàng)作手記》中的一段話:“在狂熱緊張繁忙的工作中,主要的精神狀態(tài)應該是什么?那就是認定你在做一件對你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無古人的工作。不論實質上是否如此,你就得這樣來認為。你要感覺到你在創(chuàng)造,你在不同凡響地創(chuàng)造,你的創(chuàng)造是獨一無二的;你應該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認為他偉大無比也未嘗不可。這不是狂妄。只有在這種‘目中無人’的狀態(tài)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釋放自己的能量。應該敢于把觸角延伸到別人沒有到過的地方,敢于進入‘無人區(qū)’并樹起自己的標志?!找愕氖澜绲墓饷撌悄阕约喊l(fā)出的?!鄙蚓?,讓我們一同發(fā)掘并釋放自己的突出才能吧!
第三章老叔介紹了“人所擁有的財產”。
第四章大篇幅論述了“人所展現的表象”,對我啟發(fā)最大。老叔悲觀地說:“幾乎所有的人畢生不息地奮斗,歷經千難萬險,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睊行淖詥枺矣趾螄L不是呢?所謂的“通過提升自身影響力、幫助別人以實現個人價值”,說到底也是自己的虛榮心作祟吧?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導致人不能平靜地生活、工作、學習,從而不能為自己而活!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接受真實的自我,不畏人言,坦蕩蕩勇敢選擇要走的路、要過的生活。到那時候,內心的幸福就如期而至了。有一句話與你共勉:“具有價值的不是名聲,而是藉以獲得名聲的東西——它才是真實存在的,而以此獲得的名聲只是一種偶然意外而已。……例如我們羨慕一個偉人,并不是因為這個人被那些缺乏判斷力、經常受到迷惑的大眾視為偉人,而是因為這個人確實就是一個偉人。他的最大幸福并不在于后世的人會知道他,而在于在他那里我們看到了那些耐人琢磨、值得人們永久保存的思想。他的幸福是被自己掌握的。”
第五章“建議和格言”是本書內容最多的部分。在本章里,老叔表現了自己悲觀、現實的一面——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本章以小節(jié)的形式列出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犯的毛病,如嫉妒、不能節(jié)制欲望、過度勞作等等。老叔對每一個問題都做了精當的評論,但因為內容過分接近現實,讀起來如同“卡耐基論人性弱點”那種教人為人處世的成功學著作,略覺反感。
第六章“人生的各個階段”是本書的完美收官。老叔大聲疾呼把握現在——“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時此刻。”不必太未雨綢繆、思考遙遠的未來,也不宜總是如閨怨的少女般懷念再也回不去的過去?!安还芪覀兡軌蛏疃嚅L時間,我們都只享有那不可分的現時此刻,除此之外,別無其他?!鄙蚓?,讓我們都過好每一天,享受此時此刻此岸的生活,但也不能在溫柔鄉(xiāng)中迷失自我、忘記使命——“生來就注定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yè)的人,從青年時代起就在內心秘密地感受到了這一事實。他就會像建筑蜂巢的工蜂那樣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p>
臨近結尾,我想緬懷一下這位偉大的哲學家,他讓我重新認識哲學的魅力,哲學是平易近人的、屬于每個人的學問。正如他在教授第一堂哲學課時所說:“在康德以后,很快就冒出了盡是玩弄字詞的詭辯者。他們亂用莫測高深的字詞,把他們時期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弄得煩膩和厭倦,把這些人嚇得從此遠離哲學,不再信任這種學問。但現在,某一更具思想能力的人將會出現,使哲學重新恢復其榮譽。”終其一生,叔本華都近乎頑固般堅持這一原則,從不故弄玄虛、矯揉造作,始終忠實于自己,為人類寫作。1860年9月20日,72歲的叔本華在書房與世長辭,孤獨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密友格溫納獻上了如下致辭:“對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他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yè)中,他真可稱得上恒兀兀以窮年?!?/p>
沈君:前路漫漫,風云變幻,仕途艱險,使命永駐。作為四年室友,我對你懷著深深的感謝,借此機會送上你畢業(yè)前給我的祝福:人生的智慧在于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能幸福愉快地度過。愿君無論身處何環(huán)境,均能堅守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制止最原始的欲望!
愿幸福與君同行!
哲學書我一直看的.很少,因為覺得全是大白話,道理翻來覆去的說。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覺得貌似什么也沒說,因為哲學在邏輯上的論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釋的,最后的選擇還是需要自己做判斷。
最近馬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我對叔本華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薦這本書的,正好想看書了,就決定看一看。
這本書內容很少,但是精煉,有深意。對于人生的智慧,叔本華到沒有直接去說,只是圍繞著“人”來講一些道理,講到了人,幸福、不同層次的需要、別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階段以及延伸出來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議。對“人”從里到外,從以前到現在,從內窺自身到外審整體,從財產、技術到精神、幸福都談論到了?;谀壳暗拈啔v,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兩處內容,讓我很有感觸。
“我們幸福的原因在于我們自身之內,而非自身之外?!?/p>
這句話,咋一看其實就是一句白話,更像是一晚陳年雞湯。我們或許會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你沒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們或許會說,你總拿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會感到幸福呢。這些話我也拿來去安慰過朋友,寬慰過自己,但始終沒有說服自己,因為一段時間后,我又會陷入不自覺的比較、難過、不幸福的感覺中。
叔本華的想法是說服了我,他說“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會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個人追求的是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他會對這個領域的內容感到非常興奮,那么他對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現的不感興趣甚至是漠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終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層面的東西。我并不覺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質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內心深處了想法,才會明白怎樣滿足自己,怎樣提高幸福指數。
“如果一個人缺少符合他年齡的神韻,那么他就會擁有他那個年齡特有的各種不幸,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時此刻?!?/p>
以前的我,總是希望事情盡善盡美,多聽一些意見,多做一些考慮,多做一些及計劃,多盡量避開一些“坑”,甚至想過,我要記錄下來,以后告訴我的孩子,怎樣去避免掉這些。但同時,我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萬一我的孩子不愿意聽我的,執(zhí)意為之,我是要堅持,還是要放下。現在,我想我會放手,我會給孩子建議,讓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體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題而是多選題,但是最終判斷在他,最終選擇在他。我并不是懼怕不幸所以這樣。
不幸是主觀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樣的。我能想到的一個情形,就是早戀。青春期的時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們被教導的是壓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導。長大了呢,不止一個人對我說,回想過往,最遺憾的是校園期間沒有一段值得回憶的懵懂情感。他們不幸嗎,有人覺得,有人不覺得,但是他們的確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來的一部分,經歷或者認知。
如果有機會,我會再讀一遍,或許到時候會得出其他的想法吧。好書值得多讀。
《人生的智慧》內容簡介:叔本華哲學思想被認為是柏拉圖的觀念論康德的認識論、吠陀的泛神論及厭世觀四者的融合。其中討論的話題眾多,內容樸素深刻,十九世紀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尤其是尼采,對叔本華的理論一直情有獨鐘。更有好事者認為,尼采某種程度上是繼承了叔本華的衣缽,雖然二者哲學的最終結果不一樣,但都是唯意志論的大哲人,都認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質。同時,叔本華的生存空虛學說也奠定了其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附錄和補遺》,它其實是獨立成書的。這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至為接近,諸如健康、財富、名聲、榮譽、養(yǎng)生和待人接物所應遵守的原則等。正如叔本華所說的,在這本書里他盡量從世俗、實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因此,這本書尤其適合大眾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