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麥田的守望者》是我在校外一時興起逛書店買下的,一本雙語版的國外著作,并不是很厚。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他討厭周圍骯臟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里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臟的“阿克萊”、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
這是在一個五十年代的美國的背景下,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zhàn)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zhàn)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fā)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
然而霍爾頓表面上是個玩世不恭的孩子,實際上有顆純凈善良的心。他說:“我只想當一個麥田的守望者!”他想像著在一大片的麥田里,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游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邊守望著,看哪個孩子朝著懸崖奔過來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是他的一個美好的幻想,也好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他希望那些快樂的孩子不要跌入懸崖,而是永遠快樂的奔跑。那麥田似乎象征著物質的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滿物質主義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懸崖。
對于大學生的我們,何嘗不是像霍爾頓一樣墮落著、逃避著,反抗著現在的生活。在這個半只腳踏入社會的尷尬階段,無形的壓力讓剛從“高考決定人生”的警示語中醒悟過來的我們迷茫不已。然后在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霍爾頓一樣,明明很討厭現狀,卻又不得不將自己的不滿藏匿于心中,然后以游戲、逃課或是其他方式反抗著自己仿佛無法掙扎,卻又充滿不甘的生活。但是我們不是身處五十年代的美國,雖然我們接受著看似先進其實依舊封建的教育方式,在這充斥著滿滿的不滿的社會中我們還是可以保持自我的那一片純凈的麥田。當然,那得看我們自己怎樣掙扎,但是肯定不是墮落頹廢。
這本書的真正意義是要我們看到霍爾頓善良的一面,看到他的美好愿望,讓我們能用一顆火熱的心去面對世界。最后霍爾頓回到了現實世界中,表面上是因為妹妹的挽留,但事實上霍爾頓也無法離開自己所處之地。人只是在不斷的出逃和回家中艱難的長大,真實的生活就是在這過程中出現了意義,還有這得看你如何抉擇。
在《一生的資本》一書中,我找到了一種資本,人要始終持有樂觀的態(tài)度?!澳阆嘈乓磺忻篮玫氖虑槎紩l(fā)生在你身上,相信你的將來會充滿美好和幸福,這些美好的愿望都來自你樂觀的態(tài)度,而這種樂觀的態(tài)度將是你生活中最美好的資本”,這種人身處逆境去能含笑面對,而另一種人遇到困難就一觸即潰。前者會是成功者,因為他們處逆境而樂觀,具有成功的潛質。而更多的人像后者,一遇逆境便沮喪,失望停止奮斗,這種人就很難走向成功。
當我們看到一個憂愁郁悶的人時,往往會心生厭惡,因為人的天性喜歡快樂與陽光,而厭惡郁悶與陰沉。一個人不應被情緒控制,做情緒的奴隸,而應該去控制情緒,做自己的主人。無論身處怎樣惡劣的環(huán)境,我們都應該去正視它,改變它,救自己于黑暗之中,當一個人從黑暗中走出來,踏上了光明大道,就會信心百倍,勇往直前。但有些人在身處逆境時,恐懼、懷疑、失望的思想便會摧毀自己的意志,使多年的努力功虧一簣。那些人就如同上墻的蝸牛,辛辛苦苦爬到半路,一失足前功盡棄。
其實,不管做什么事,勇氣是最重要的,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要堅信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向壞的方向發(fā)展,堅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勝利將最終來臨。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思想、胸懷和態(tài)度,那將會事半功倍。這種樂觀態(tài)度對我們很有幫助,它可以使我們擺脫悲觀與無助的煩惱,并賦予幸福的動力。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營造快樂的氣氛,努力忘卻悲傷的事情,讓心靈走進有陽光。每個人尋求幸福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在家庭中尋找快樂,與孩子們玩耍;有些人則在音樂中、談話中、閱讀中尋找樂趣。假如現實的壓力,成功前的驕傲讓你痛苦,你不妨離開喧囂的都市,徜徉于郊外的田野,大自然會讓你放松。盡量的讓自己的內心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一步步走向卓越不凡的境界。
自己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時,浮躁的心控制思維,縮畏困難的心理一直蔓延,成為實現目標的巨大絆腳石?,F在,我在《一生的資本》這本書中找到了的答案: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提早說放棄,對自己失去信心??謶謺r種種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需要不斷嘗試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對那些更美好的狀態(tài)不斷保持希望,并為之努力奮斗,我們就會取得進步。從害怕到不怕,從不會到會,只要我們一直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勇敢的正視問題,堅定意志,努力嘗試,成功近在咫尺。
這是一篇短文,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寫作的目的就是嘲諷那些社會的敗類,和背叛者,他用自己的筆來鼓勵中國人堅持反抗,在《孔乙己》中,作者用細致的文筆,嘲諷了像孔乙己這樣的“書呆子”好吃懶做的人,但是心中總會有一點悲傷:悲傷當時社會的腐 敗;總會有一點慶幸:慶幸沒有生活在這個年代;有一點憤怒:憤怒大家對政府的不信賴。種種原因讓我的淚不禁流下。
孔乙己雖然穿著長衫,但不想其他穿長衫的人坐在店里吃飯,而是像那些貧窮的人在柜臺前站著喝,而且穿的衣服也是破爛不堪,好像好幾年沒有洗過,孔乙己很想學習但是由于社會的腐 敗,只能讓他不懂裝懂,他有能力但是因為自己不被別人看好,從而導致他的好吃懶做,他幫別人寫字遭到別人的質疑,所以放棄了自己能干的事情,之后他只能靠偷東西來維持生機,但是常常被人發(fā)現,被人打斷退,還在酒店中欠了19個錢。
文章一處寫到: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都是泥,原來他便用著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笑聲中,坐著有這手慢慢走去了??滓壹旱耐吮蝗舜驍嗔?,只能用手來走路,路人不但沒有同情他,可憐他,竟然嘲笑他,從而體現出來舊社會的麻木不仁。
想象孔乙己,再想想我們00后,他過著被人嘲笑的日子,我們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他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我們總要買些品牌的衣服,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反思呢?
讀罷《孔乙己》,魯鎮(zhèn)的咸亨酒店的格局大樣子擺出來了,孔乙己那瘦高身影,破舊的衣袍也歷歷在目。但他的樣子,總是摸不清楚,只是一個灰色的殘影。
孔乙己,我實在是搞不清他是否是科舉制犧牲品,還是他自己不爭氣??删退闼恢档每蓱z,但他那種在短衣主顧面前的擺架子,又被問的張口結舌的尷尬,還有對下一代的關心,足以使他成為一個顯著的人物。
文豪的文章我是讀不大懂的,一度懷疑孔乙己和“差不多”先生一樣是中國人劣性根的代表,還譏諷過這位孔大人,這位“上大人孔乙己”。但現在看來,那時真是太聰明了。它是悲哀的化身!
讓人說不出來什么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如此看來,孔乙己的命運似乎捉摸不定。把舵的不是他,而是八股文。幸虧我們再與八大爺無緣相識,也與八大爺素昧平生,不然要出現上萬個孔乙己了。
這也是我不由得笑了??滓壹航o我們做了個“貢榜樣”,也使統(tǒng)治者有了個提醒。對于他自己,不值;對于我們,太值了。
此文又捉摸不透??滓壹赫媸且粋€犧牲品:受丁舉人的毒打,別人的嘲笑,孩子的“無賴”。他的負擔太重了。
真是“多乎哉?不多矣”。如此一個會“回”“囬”“囘”多種寫法的人,竟不能飛黃騰達,大概也是科舉制、八股文作祟的功勞吧。
可孔乙己要放在現在,必是搶手的“高素質”人才(如果不看學歷的話)。但也有可能跌落深淵---沒有人喜歡這種古怪慵懶的人。所以,孔乙己,他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人物,他身上有兩種極端的可能,真可憐。
我仿佛看見了他,瘦長的臉,臟亂的白胡子,滿臉皺紋,還有些傷痕。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向夕陽方向走去。
可我們不會,我們比他幸運。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恒的美。我認為,悲劇之美中又以凄美最為動人?!犊滓壹骸肪褪沁@樣一部凄美的偉大作品。
《孔乙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柜臺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窗口”,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著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干凈,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后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過先生的妙筆,孔乙己那有一點自以為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扎根在讀者腦海里。
孔乙己的形象如此豐滿而復雜,與高度符號化的阿Q相比,孔乙己多了一點“人氣”,多了一點“性情”,更令人垂憐,更貼近生活。他既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壞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讓人不齒,他的悲劇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他悲劇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丁舉人們的殘酷和掌柜們、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以及對社會的絕望。
《孔乙己》行文暢白明了,讀不到半個精美字句。讀完后你會覺得孔乙己一定是有這么一個人,就在紹興,就在咸亨酒店里,先生只不過把這個人原汁原味地寫進了文章里。
孔乙己的人生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冷漠的重復中一點一點地落下帷幕。沒有悲愴的生離死別,沒有愴天哭地的哀號,沒有,沒有、什么都沒有。最后,這個人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這種沒有凄涼的凄涼,沒有悲哀的悲哀卻更加徹心徹骨,更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