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現(xiàn)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節(jié)氣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三伏天相關消息,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三伏天的時間不是很固定,一般來說,三伏天有30天或40天。每年年份不一樣,三伏天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具體情況以當年的實際情況為準。
三伏天的天數(shù)主要與中伏的時間有關。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有中伏的時間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中伏時間是由夏至到立秋之間共有幾個庚日來決定的。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有五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
1.蓮子苡米芡實粥:用去心蓮子50g、苡米30g、芡實30g、糯米50g煮粥,或加冰糖適量當早餐或晚餐食,但感冒、發(fā)熱時不宜食,糖尿病患者不宜食。
2.赤豆小米荷葉粥:用赤小豆50g、小米50g、粳米50g、荷葉20g,先用荷葉煮水,濾去荷葉后,入以上三種食材煮粥,早、晚食。
3.清涼解暑茶:金銀花15g、淡竹葉段片10g、甘草片5g,用滾開水沖泡后當茶飲,脾胃虛寒、腹泄瀉者不宜飲,也不宜長飲。
4.扁豆山楂養(yǎng)胃飲:藥用白扁豆20g、黨參20g、玉竹20g、山楂20g、烏梅20g,以小火慢熬,取汁,或加適量白糖飲用,以益氣、生津、養(yǎng)胃。
傳統(tǒng)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今年的“三伏天”,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
“夏三伏,曬冒油?!比?,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yǎng)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盡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特別是午后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如必須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可多喝清涼飲料、淡鹽水、綠豆湯等,同時采取防曬措施。
在飲食調理上,建議可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黃瓜、苦瓜、蘿卜葉等。這些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生物堿、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熱去暑、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等多種功能。
“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再加上持續(xù)高溫,極易發(fā)生“中暑”現(xiàn)象。中醫(y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nèi),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chǎn)生障礙,出現(xiàn)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yǎng);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yǎng),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于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著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yōu)于冷茶。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nèi)。三伏是中原地區(qū)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nóng)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文言講,伏即為潛伏的意思?!叭臁钡?#39;“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會逐漸的深伏于體內(nèi),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fā)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后,這些病會反復發(fā)作,“……秋為痃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p>
因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明確指出要“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調房里。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飲品。一杯熱茶喝下去雖會出一些汗,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陣的清涼。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遠些。養(yǎng)生必須從當下做起。
為什么說三伏天會很常說“熱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天氣最熱的時候。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
我們知道太陽是地球上熱和光的來源,如果沒有了太陽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沒有了溫暖也就沒有了四季的變化,一切生物也就無法生長了。